然而,台積電主管級員工離職後跳槽敵營,遭控洩漏營業秘密的情況不算少見,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前台積電研發大將梁孟松,他也是林本堅昔日同僚。
不過,當馬印汶三國逐漸關注環境永續和勞工權益之際,婆羅洲卻正迅速失去她多年以來的經濟優勢——可廉價開發的土地資源。沙巴發展走廊因此部署將東部地帶轉型成「自給自足地帶」(Self-Sufficient Belt),著重農業生物技術研究(Agrobio research)、生態旅遊,以及商業作物(棕櫚)的生產與加工
光是沙巴的產量已經超越第三大棕櫚油生產國泰國。POIC內設專為煉油廠服務的存儲及加工設施,能夠促進棕櫚油的下游工業,生產油脂化學品(Oleochemical)、生物燃料、非反式脂肪食品等產品。棕櫚油的生產轉型馬來西亞是世界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排在印尼之後。沙巴東部擁有大片雨林和沼澤地,但這些野地也被迅速廉價開發成棕櫚園。早在2008年,馬來西亞前首相阿都拉·巴達威(Abdullah Badawi)為婆羅洲北部的沙巴洲推出經濟轉型計劃「沙巴發展走廊」(Sabah Development Corridor,SDC),尤其致力於提升該洲的農業,提倡環境保育的永續發展。
文:吳佳翰、吳浚生作為世界第三大島嶼,婆羅洲已不再是那麼落後及原始,她的經濟結構正發生變化。婆羅洲各地方政府開始反思原有的發展模式,往永續邁進。屆時你會發現:生活處處皆是俯拾即是的素材與痛點,並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裡,其實都擁有珍貴的所在。
而所謂人們接收資訊時的防禦系統正是:跟自己無關的東西便會忽略。「從前到了觀光勝地,總會覺得導遊就是應該好好講歷史故事或介紹名勝古蹟,但後來發現比起當地歷史,民眾們其實更喜歡聽你分享的——是你當初帶別的客人到這邊旅遊時,他們發生了什麼奇怪的事。若想找尋靈感,認真生活早已不是秘密,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那顆——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始終願意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並敢於分享的心。「我發現在一段演講中,「提問」二字彷彿擁有神奇的魔力,當講者透過問題不斷堆疊我的好奇心,當我開始順著他的脈絡開始思考之後,就會突然覺得他接下來說的都好有道理。
「經營社群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煩惱,那就是:明明覺得自己分享的內容價值很高,但別人卻不願意聽你說⋯⋯因此我始終在尋找一個方式,讓硬知識、好內容能夠更容易進到人們的生活中。在溝通中不急著給予,而是在引起興趣、建立連結、取得聽眾信任後,再進一步傳遞其他重要資訊。
」 為了找尋這個「能夠和聽眾快速建立連結」的關鍵點,忘形開始觀察生活中有效說服的種種案例,透過觀察成功演講者的說話方式,他發現這些講者似乎有一個最大的共通點——他們總喜歡用「提問」來開啟一個話題。」 張忘形將人們接收資訊的習慣,梳理成一套具有系統的脈絡與架構,透過「引起動機」、「情境故事」、「啟發重點」、「邀請行動」四步驟,讓創作者未來在面對採訪或問答時,不再「只靠感覺」來作回應。從那天起,張忘形大大改變了自己說話的作戰策略。我總是不斷在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有系統、有效率的產出靈感——就這樣,『忘形流圖像資訊溝通術』在增加效率、減少失誤風險的需求下,就此誕生。
42張簡報竟然就這樣看完了?那股在微笑與好奇之間,不知不覺將文章看完的魔力,正是「忘形流」最為人稱道、又獨一無二的溝通魅力。而是能使用一套可遵循的方法,清楚檢視溝通流程卡在哪一個環節,進一步知道該如何有效解決問題癥結、推進對話在二戰後的二十年內,一百五十萬人,相當於島內三分之一的人口,紛紛來到了紐約城中最破敗不堪的公寓,他們帶著苦幹實幹就能爭取到更好生活品質的願景,但真正迎接他們的,卻是一九五○年代大型工廠紛紛轉戰海外廉價勞工之後,取而代之的種種毫無保障、只提供不穩定最低工資的服務部門。接著,美國殖民者在十九世紀最後兩年進駐並沿用西班牙的統治模式,但逐漸加重這塊土地的經濟投資角色。
因此,讀者不會只停留在快克藥頭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等結構性壓迫或是文化生產理論分析,而是能真實有感地碰觸到這個邊緣社群裡頭,人們的個體自主性及性別化主體的養成,是如何與自我毀滅相互扣連。然而美國內城的生活彷彿注定了新移民被迫面對種族化的不平等就業命運,而將一部分人的生計捲入販毒的地下經濟之中。
在西語中,jibaro含有「野蠻」之意,而把人描繪成「野蠻」的,正是那些剝削非裔奴隸、美洲原住民與混血兒後裔的西班牙殖民主子。攝影師Edwin Rosskam於1938所攝。
對剛進城不久的「吉巴羅」而言,後工業轉型意味著一種美夢破碎的末日宣判。這其中的理由,當然與遭受壓迫及抵抗主流社會的邏輯有密切關聯。種種獨厚跨國公司利益的政策,終究造成二十世紀最大規模的人口流離失所。這樣的露骨呈現超越了民族誌工作者自身的倫理煎熬,直指任何存有厭女文化的社會都必須面對、卻往往難以公開討論的議題:性暴力的養成、集體輪姦的少年儀式,以及倖存者矛盾的生命圖像。當這些「逃跑者」的後代穿越時空來到紐約街頭,他們將「野蠻」的貶義轉化為挑戰殖民者、使統治者恐懼、無法駕馭的正面意涵,而成為具有反抗者尊嚴的自我認同:「我就是吉巴羅。在台灣,《泰利的街角》、《全員在逃》、《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都已經有繁體中文譯作,如今《尋找尊嚴》能問世,通往美國內城底層世界的通道也走得更深。
奇妙的是,布古瓦敏銳地捕捉到,波多黎各移民翻轉了「吉巴羅」一詞原有的負面意象,進而與這個標籤產生認同感,並將jibaro視為「波多黎各人自尊心與文化完整性的象徵」。從華盛頓特區、費城、芝加哥到紐約,上述每一本著作都論及貧民窟居民受苦的結構性成因,然而只有《尋找尊嚴》花了最多篇幅,針對個人受苦的性別化與性暴力的循環,做了毫無保留、走到瀕臨道德臨界點的呈現。
見證了人們的受苦,他決定不避開性暴力的難題,不畏懼極具爭議性的描繪,在倫理上拒絕漠視女性的受苦與性暴力的常態化。二十世紀初,波多黎各的土地有一大部分都落入大型國有農業出口公司的控制底下,導致成千上萬的小農戶不得不離鄉背井去到其他地區的大甘蔗園工作。
文:趙恩潔 在幾本經典的美國內城民族誌當中,《尋找尊嚴》一直是最令我難忘的作品。因此,在本篇導讀中,我想嘗試從一種著重性與性別的角度切入,將全書的精神性別化。
這些殖民與後殖民的結構因素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分析,布古瓦做得更多的是從這些歷史的軀幹與骨架的縫隙,鑽入人們的血肉與靈魂之中。因此,他在書中提供了大量而仔細的對話逐字稿,以及那些對話產生的脈絡、報導人說話的神情與肢體動作,讓讀者充分地感覺到,每一位報導人都是活生生的真實存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西班牙殖民者購買非洲奴隸來波多黎各種植農園,但最主要的目標仍是把這塊土地定義為軍事戰略地點,而非盈利場所。政治上,所謂的波多黎各「自由邦」裡的人民並未擁有選舉權或任何的民主權力。
跨世代的吉巴羅性別化主體:東哈林區街頭文化的殖民系譜 在丟滿吸食及注射藥物器具的人行道及謀殺率超高的公宅區背後,是一長串顛沛流離、持續經歷剝奪的被殖民者經驗。他追溯波多黎各的被殖民經驗,從西班牙到美國的軍事策略與經濟殖民,一路來到二十世紀期間人們如何因貧窮而大規模移民至美國本土。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同時不將人們扁平化與去人性化,他必須避免再度複製特定少數族裔身上已經加諸的各種暴力與色情的刻板印象。對於不願意被統治、決心放棄在作物莊園出賣勞力賺取微薄薪資的「逃跑者」而言,這個詞彙保留了抵死不屈的抵抗意涵。
「後工業」經濟轉型所宣稱的進步僅僅優惠了中上階級,而將跨國的勞工階級置入不堪的勞力條件之中。」 Photo Credit: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 Photographs Division,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Black-and-White Negatives.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波多黎各的一位年長吉巴羅,也是21位山區農民的族長。
為了使讀者能身歷其境般進入販毒貧民窟的生命經驗與心境,我將儘量不破哏民族誌的細節菁華,但提點全書主要的論證結構,並依序按照本書的三個重要環節——東哈林區街頭文化的殖民系譜、正式經濟的陰性辦公室與服從文化、性暴力的習得與受暴者的尊嚴,並提示每一環節中,性與性別的重要性。儘管碰觸的是棘手的禁忌話題,本書作者,資深人類學家布古瓦,非常有意識地致力於寫出一本為活在紐約底層的波多黎各裔社群辯護的書。尤其在一九五九年古巴革命後,美國政府以遏阻共產勢力擴散為名,將波多黎各打造為自由經濟展示舞台,以「投資換來免稅,免稅換來利潤」等政策,將波多黎各土地上所有的投資利潤都放入跨國公司的口袋這樣的露骨呈現超越了民族誌工作者自身的倫理煎熬,直指任何存有厭女文化的社會都必須面對、卻往往難以公開討論的議題:性暴力的養成、集體輪姦的少年儀式,以及倖存者矛盾的生命圖像。
對剛進城不久的「吉巴羅」而言,後工業轉型意味著一種美夢破碎的末日宣判。在西語中,jibaro含有「野蠻」之意,而把人描繪成「野蠻」的,正是那些剝削非裔奴隸、美洲原住民與混血兒後裔的西班牙殖民主子。
因此,讀者不會只停留在快克藥頭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等結構性壓迫或是文化生產理論分析,而是能真實有感地碰觸到這個邊緣社群裡頭,人們的個體自主性及性別化主體的養成,是如何與自我毀滅相互扣連。在二戰後的二十年內,一百五十萬人,相當於島內三分之一的人口,紛紛來到了紐約城中最破敗不堪的公寓,他們帶著苦幹實幹就能爭取到更好生活品質的願景,但真正迎接他們的,卻是一九五○年代大型工廠紛紛轉戰海外廉價勞工之後,取而代之的種種毫無保障、只提供不穩定最低工資的服務部門。
為了使讀者能身歷其境般進入販毒貧民窟的生命經驗與心境,我將儘量不破哏民族誌的細節菁華,但提點全書主要的論證結構,並依序按照本書的三個重要環節——東哈林區街頭文化的殖民系譜、正式經濟的陰性辦公室與服從文化、性暴力的習得與受暴者的尊嚴,並提示每一環節中,性與性別的重要性。政治上,所謂的波多黎各「自由邦」裡的人民並未擁有選舉權或任何的民主權力。